阳泉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阳泉市平定县多 [复制链接]

1#

乡村振兴是广袤大地上最为动人的梦想,是农民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近年来,平定县积极探索和打造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努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大力弘扬乡风文明,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如今,平定县的许多乡村产业多了、环境美了、人们更有精气神儿了。本报记者走进东回镇七亘村、岔口乡甘泉井村、张庄镇宁艾村,探访他们如何振兴乡村。
  七亘村党建+旅游 按下“红色”引擎

进入冬季,忙碌完秋收的农民开始猫冬。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党支部书记董新河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会议召开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大伙儿学习。”董新河说,“党建引领是我们振兴乡村的‘法宝’。”七亘村距平定县城约50公里,七亘大捷就发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近年来,七亘村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下了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年,七亘村确定了“红色”与“绿色”融合发展的思路。“红色”即依托七亘大捷主战场遗址,大力挖掘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绿色”即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倾力打造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高效农业。
  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投入必不可少。村集体没资金,刚上任不久的村党支部书记董新河和村委会主任董桃红便带头垫资。在他们的带动下,七亘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打响了旅游开发攻坚战。经过多年建设,七亘村修缮了通村公路、烈士纪念园、七亘大捷纪念馆、纪念碑、主战场遗址、千年古道等,推动了旅游发展。七亘村还成立了广利源种植专业经济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市场营销等服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为了方便村民用水,七亘村还实施引水工程,铺设管道将饮用水引到17个集中取水点。七亘村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接待能力,修建了旅游接待中心、平方米的停车场、两座标准化水冲厕所,并改造旱厕座。村里还利用原有街巷,打造集红色纪念品、红色影像、红色文化、民间小吃等为一体的“红色”商业一条街,并命名为“八路街”,不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超市和旅游纪念品商店等。
  “将来,我们还要筹建七亘大捷博物馆,采取‘历史呈现+旅游体验’融合的模式,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点,让更多的游客走进七亘、认识七亘。”董新河说。
  甘泉井村产业+绿色 夯实美丽根基

雪后的天气越发寒冷,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的设施蔬菜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绿油油的西红柿藤蔓在架子上攀爬,黄色的小花点缀其中。村民王云平在大棚里给西红柿掐枝、打顶。“这个大棚是我承包村集体的,每年种西红柿和西葫芦。别看只种两样菜,一年下来能挣3万多块呢。”王云平乐呵呵地说,“我只管种蔬菜,合作社负责销售。活儿不重,我一个人就能干得了,比到外面打工强。”
  王云平口中的合作社是村集体成立的平定县兴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规模化种植设施蔬菜为主,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本村村民及周边村农户增收。“合作社年生产万公斤新鲜蔬菜,年销售收入万元。”甘泉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平说。
  甘泉井村种植设施蔬菜是村支“两委”带领全村百姓振兴乡村的路径之一。这些年,平定县兴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80户农户入社,蔬菜种植面积达亩,种植着西红柿、西葫芦、黄瓜等10多个品种。
  “除了蔬菜种植大棚,俺村还有核桃种植基地、蛋鸡养殖基地等。全村已形成了户均1亩大棚菜、2亩核桃树、只蛋鸡的产业格局。今年,村里又建设了西红柿汁、西红柿酱加工车间,这几天正在安装调试设备。”刘建平说,“‘多条腿’走路,振兴路才能越走越宽。”
  甘泉井村不仅产业兴旺,人居环境也在逐步改善。甘泉井村建设了5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广场、井春生态公园和村级活动场所,开办了农民书屋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添置了健身器材,翻修了文体活动室,组建了40人的文艺队。此外,甘泉井村还实施了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让村民取暖做饭更方便;开展“厕所革命”,新建水冲式公厕并完成户厕改造;修建污水处理池,实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甘泉井村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村里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多。
  去年,附近的范家岩、老峪、东峪3个村并村到甘泉井村,村民由原先的户人增加到户1人。“我们还需要接续奋斗,带着村民振兴乡村。”刘建平说。下一步,村里计划再建设亩蔬菜大棚,培育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为一体的新业态。
  宁艾村“颜值”+内涵 滋养文明底蕴

一条条水泥硬化路整洁平坦,一排排农家院落宽敞明亮,集文体、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世纪乐广场上不少村民在打太极;几处院门外,老人们两人一组、三五一群聚在一起,下象棋、玩扑克;打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